欢迎来到2024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! 主办方官方网站
媒体中心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媒体中心 >> 行业新闻 >> 浏览
媒体中心
行业新闻

医疗器械行业开拓海外市场难在哪里?如何走好国际化之路?

时间:2023-2-28 18:26:57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点击:

近两年来,国内医疗器械发展得非常快,已经储备了很多新的甚至是高科技的医疗装备技术。如何真正登上国际舞台,对于国内这些潜力选手来说,或许还是一个需要补齐的短板。



一、目前出海初见成效,未来空间大有可为



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,2022年1-11月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达4441.79亿元,预估全年出口额为4785亿元,其中,医用耗材出口额最高。



据统计,我国医用耗材出口额最高达2681.8亿元,占医疗器械总出口额的60.4%;体外诊断试剂、医疗设备出口额分别为769.93亿元、764.06亿元,占比均为17%。



从目前看,国内器械出海已经初见成果,出海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低值耗材>设备>IVD>高值耗材,其中疫情三年加速出海渠道扩张,未来高端产品有望实现出海。



具体来看,1)依靠OEM模式,低值耗材已成世界工厂;2)设备出海有迹可循,核心在零部件自主化;3)借疫情契机,IVD国际化水到渠成;4)高值耗材出海难度大,注重临床价值提升。



从美股看,医疗器械行业大牛股辈出,成功国际化的成长股有望享有高估值。



近20年来,美股市值超过50亿美元的医疗标的,涨幅前20名有9家医疗器械标的,占比45%,主要因为由于器械不存在专利悬崖,产品生命周期较长,故大牛股辈出。



二、面临市场准入与销售的难题



当然,出海向来不易。对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来说,出海天然面临市场准入与销售的难题。



首先,最重要的是市场的准入问题。在欧美核心市场,大多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等,才能达到最高等级的注册证。



比如,美国根据风险等级将IVD分为I、II、III类,除了分子诊断部分产品,大部分为II类,需要获得510k证(少数EUA除外),III类需要获得PMA证。



由于医疗器械的临床本身就充满挑战,加上国内企业大多没有经验,导致难度升级。过去几年火热的肿瘤NGS领域,出海就不容易。细分赛道伴随诊断产品的研发,如何考虑样本的设计?如果使用多个LDT进行注册,如何递交IDE?桥接到哪些LDT?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由企业解决。



即便完成准入之后,更大的一个挑战还在于销售。目前,国内的销售模式主要是经销,核心是绑定经销商大腿。



而在海外成熟市场,医疗器械的销售,则主要是直销和GPO模式,对企业的销售能力,以及后续的售后服务能力,均提出了较高要求。



更大的挑战,在于如何从跟随着成为拓荒者。



在海外入院能力是考验之一,如何获取医生的认可才是重头戏。比如,高值耗材领域。由于设备采购主要由医院采购决定,较为注重性价比,相比之下,高值耗材的使用则主要由临床医生决定。



企业需要对医生进行培训,积累足够临床数据。目前,国内大部分产品,都是由海外大厂完成市场教育,国内企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摘胜利的果实,自身并不具备教育医生的能力,更何况产品端还存在差距。



虽然在资本的助力下,国内医疗器械新赛道袭来创新大潮。但本质上,大部分企业也仅仅是基于follow策略的胜利,包括心脏瓣膜、神经介入等领域,都是如此。



要想在海外立足,仅有follow策略是不够的,更需要me better、甚至是first in class思路。



三、进军全球市场,必须补齐的短板



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,不做中国市场做不大,不做全球市场做不强。



最近几年,市场内卷、集采压力,倒逼着所有人出海寻找出路,寻找更广阔的天地。



医疗器械出海也已经是大势所趋,加之新冠防控业务的催化。按照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的说法,“这使得国产品牌在国际发展至少提前五年”。



的确如此。根据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,2022年1-11月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达4441.79亿元,预计全年出口额为4785亿元。



但在出口数据增长的同时,我们也要直面另一客观现实。直到今天,我国出口的医疗器械产品仍以低值医用耗材和中低端医疗设备为主。



好在,已经有企业踏上探索之路。



比如联影医疗,尽管其国际化率并不高,2021年其海外收入占比仅7%,对公司营收贡献不大,但高端医学影像产品已成功出海。



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,部分高端设备领域(如影像、手术机器人、基因测序、内镜等),随着产业链完全自主可控,出海可能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


文章来源: 氨基观察,西南证券,京贸云仓
来源:贤集网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观众预登记 展商登录
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