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IVD仪器CDMO凯实生物成功过会,有望成为“IVD仪器CDMO第一股”。
市场传闻,微创系曾经的代加工体系企业,也将走进资本市场。
资本市场对于新事物总是报以最丰满的热情,目前稀缺的器械CDMO品种,有可能成为接棒医药CXO的下一个“卖水赛道”。
待我们揭开其神秘的面纱。
医疗器械市场持续扩容,CDMO优势明显
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将持续扩容的同时,研发,制造,经营成本居高不下,这导致了医疗器械企业付出较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,企业回报逐年下滑。医疗器械从研发到上市,中间需要经历概念验证、产品研发、实验、筹建产线、工艺验证、生产样品、注册检验、临床评价、注册证申请等诸多环节。
传统模式下,医疗器械的产品注册和生产必须是同一主体,所以医疗器械企业需要自己完成上述环节。这导致了械企前期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付出高昂。不过,随着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试点与推广,这一困扰医疗器械的局面被打破。该制度下医疗器械注册和生产可以不是一个主体,如同Apple在加尼福利亚研发设计Iphone手机,委托给富士康代加工。
医疗器械CDMO属于医疗器械延发外包服务的主要类型之一,是指通过合同形式向医疗器械研发主体提供工艺研发设计、生产服务的企业,可以帮助医疗器械企业研发主体避免风险,减少研发与生产投入的成本,缩短产品上市时间。
器械CDMO大势所趋和壁垒
下游越内卷,上游的机会就越来越多。
回顾医药CXO崛起节点,2018年国内开始试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,仿制药逻辑开始崩坏,药企转而簇拥至转型创新药,2019年是医药CXO公司集体崛起的第一年。
在“海外订单持续加码”、“国内需求持续提升”的双击下,行业业绩提升兑现配合行业估值提升,造就了前一轮的CXO盛世。
我们现在可能同样身处器械CXO崛起的前夜,尤其是CDMO。
集采前,大部分器械厂商野蛮生长&内控粗犷,生产与库存管理并不稳定,导致资源、资金周转效率不高,浪费严重。
同理,医疗器械品种集采的持续扩面下,器械厂商只有两条大路可走,一是通过产品创新抵御利润率的下滑,二是通过精细化运营来降本增效。
行业内厂商必然会导致分化,有的厂商擅长于创新,有的厂商则更擅长于生产&内控,转而向上游转型,做配件、OEM\ODM、CDMO。
为什么器械CDMO会比器械CRO更有壁垒,更值得关注?
一方面,器械CRO更偏人力密集型服务,更容易受到外部的挤压和颠覆;而器械CDMO不仅依赖人才,同时资金、实验室设备、生产设备等资源要素也不可或缺,行业门槛更高高。另一方面,国内器械CDMO行业处于早期阶段,竞争格局良好。
据凯实生物的招股书显示:国内诊断仪器CDMO模式起步较晚,在2000年以后国内开始逐步进行专业化分工,具备多平台研发能力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数量有限,不同企业在细分应用领域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,行业竞争强度相比下游诊断试剂行业更低。
以行业容量角度,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整体规模超过5000亿,作为产业链其中一部份的研发外包服务业,动脉网测算2019年相关市场规模达100亿元,预计未来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20%,远超全球年均10%的增速。
全球视角来看,器械CDMO已经成为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,美敦力、强生等跨国巨头从成本角度考量后都选择逐渐剥离自身生产负荷,选择进行委托CDMO生产的模式。
例如在IVD仪器市场,CDMO模式在国际上相对成熟,形成了以日立、奥林巴斯、日本电子等知名企业为主要代表的诊断仪器CDMO服务商。其中,日立为罗氏研发及生产仪器,日本电子为西门子研发及生产仪器,佳能医疗为雅培研发及生产仪器,贝克曼收购了奥林巴斯诊断仪器业务。
绑定大客户的上市公司们,验证了平台能力?
和医药CDMO公司一样,器械CDMO公司绑定大客户确实可以带来质的腾飞,同时下游客户的含金量也能验证一家器械CDMO公司的“智造”平台能力。
结合各家上市公司材料,巨头厂商往往对器械耗材CDMO供应商高标准、长周期(如3年)的审查,一旦确定合作关系更换供应商的可能性较小,一般会签订5年以上的长期合同;以罗氏为例,2020年其对供应商实地审查次数超过400次,其中生产质量审查占比超过85%。
医疗器械展 医博会 深圳医疗展
A股中,隐藏着不少器械CDMO的“潜力新星”。
采纳股份是国内兽用注射器/针产品市占率第一的龙头,通过ODM/OEM方式向客户提供产品,尽管所处行业属于低值耗材赛道,但盈利能力丝毫不弱于一般的器械企业,近两年净利润水平不断提升,接近30%。在保证兽用器械产品领先地位、绑定Neogen&Thermo Fisher等大客户后,公司将产品线延伸至医用产品及实验室耗材产品,新增加了Medline、McKesson、Herry Schein等国际知名客户并保持了长期的合作。
昌红科技是国内领先的高分子耗材厂商,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、模具制造、自动化生产到组装的一站式服务。高分子生命科学耗材行业由于品种数量众多、订制属性强、工艺难度大等多种因素,相关生产商的成长驱动模式实际与CDMO厂商类似,都是需要通过承接海外巨头的ODM订单,完成生产工艺的集成和实现,从而实现规模的飞跃。2021年11月,昌红的子公司柏明胜与罗氏诊断的战略合作,同时昌红科技也进入了多个巨头厂商的全球供应链体系,反馈了核心竞争力。2020年,昌红科技外销比例超过70%。
海泰新光是国内荧光内镜制造的龙头企业,2021年公司ODM产品(贴牌销售)收入达2.14亿(占比69.2%),主要包括高清内窥镜器械,包括腹腔镜、内窥镜光源模组及内窥镜摄像适配镜头以及小部分光学产品。海泰新光深度绑定史赛克,两家公司合作已有十余年,海泰新光是史赛克首款荧光整机系统AIM的高清荧光腹腔镜、高清荧光摄像适配镜头和荧光光源模组的唯一供应商。另外,海泰新光主要以海外收入为主(2021年实现营收2.47亿元,占比高达79.71%),其中核心客户史赛克贡献最大。2022年三季度,随着史赛克1688荧光内镜在北美、日本、欧洲的全球推广放量,海泰新光新产品相应进入高速交付周期,预计三四季度光学部件ODM订单跳跃式提升。
何以为大
如今,国产器械的发展可以说90%都可以不离本土,尽管精密型和设计研发依旧有差距,但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缩小。
这是近20年来,一众企业前赴后继的贡献。
医疗的大环境为一,政策和商业的引导为二,一众拓荒者的精神为三,始有如今国内器械的全面开花。
借着资本在器械市场的撒网,器械上游CDMO的概念开始进入它们的视线。以器械对标外资的逻辑,上游CDMO几十年来依旧处在小打小闹层面。当美欧一众器械代工产值跨过10亿美金,当它们在某些领域靠技术和工艺独霸一方时,国产CDMO却失去了那股劲头。
谁都说,这个赛道应该有几家国产企业独领风骚,可似乎还没出现。
有些依附于器械大佬,相应的也就丧失了众多国内伙伴;有的一边代工一边做自有品牌,相应的也就失去了在一个领域深挖的决心。
何以为大?
这是时间留给国产上游CDMO企业的命题,可能是必有的阵痛,也可能是必然的结果。
来源:医药风云汇,小兵资讯, 瞪羚社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